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全部文章>文章详情

这些防晒误区,“黑”你没商量!

发表于:2024-04-25 15:17:33浏览:114次TAG: #皮肤管理

炎炎夏日,防晒成了这些美女们津津乐道的话题,防晒服、遮阳伞、防晒霜……各种防晒方式层出不穷。然而,关于防晒的谣言和误区有很多流传的。

误区1:防晒会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?

大家都知道,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我们人体合成维生素D3,促进钙在骨骼上的沉积。网上也有谣言说“涂了防晒剂会引发缺钙”的说法。这让很多人在防晒还是要钙之间犹豫,左右为难。

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,尤其是女性朋友们都非常注重面部的防晒工作。实际上,外出活动时,我们除了面部以外,手、胳膊、腿,后脖子等部位也会暴露在阳光下。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,哪怕阳光只是散射而非直射,就足够这些部位的皮肤合成人我们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3了。众所周知,我们所用的防晒霜其实也是有时效的,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,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,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。

误区2:穿防晒服就不必涂防晒剂吗?

透气,轻薄再加上防晒等卖点,也让防晒服成为了炎炎夏日的最佳选择。很多女性认为穿了防晒服就无须涂抹防晒剂,但是真的穿了防晒服就可以防晒了吗?

并非所有材质的纺织品都有很好的防晒效果。市场上销售的轻薄又透气的防晒服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。因此,穿防晒服的同时也要涂好防晒霜,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的人更要这样做,这样才能起到最佳保护作用。

紫外线防护系数(UPF)是评价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。UPF值越高,防护效果越好。当UPF值大于40,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%时,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。购物时要认清,没有这个标识就不是正规的防晒衣。

误区3:防晒霜一些成分对身体有害?

氧苯酮是大多数防晒剂中的主要成分,网络上说氧苯酮是“最毒”的防晒成分,可导致内分泌紊乱,会引起性早熟、肿瘤和其他疾病。

“诚然,防晒剂中会添加某些具有干扰激素水平作用的成分,但是添加量非常少。中国、欧洲、美国等地区在该领域有严格的控制规范,以保障用户的身体健康。凡是经过我国相关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,正常使用时皆无须担心安全性。”李远宏认为,任何事物一旦抛开剂量谈毒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。

在研究中防晒剂的用量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量高太多了。人体的皮肤面积约为1.7平方米,每天4次以2毫克/平方厘米涂抹75%的皮肤,每天用量总共为100多克,几乎为2~3瓶防晒剂的量,显然在现实生活中,没有人每天会涂抹这么多。

日常防晒的防晒剂用量在0.5毫克/平方厘米即可,脸部用量约与花生粒大小差不多。由于防晒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膜以产生防晒效果,建议出门时提前15分钟涂抹,每隔两三小时重复涂抹。

误区4:皮肤白皙不需要防晒?

许多人以为皮肤白皙的人不容易晒黑,即使晒黑了也很容易变白,因此不需要防晒,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专家指出,皮肤越白嫩的人越要格外注意防晒,因为肤色浅的人对光比较敏感,更容易晒伤,所以黄种人罹患皮肤癌几率较白种人略少。

误区5:不出门就不用防晒?

许多人认为只要待在室内就不需要防晒。研究表明,玻璃能挡住紫外线B(UVB),却挡不住紫外线A(UVA)。只要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皮肤上超过10分钟,也会灼伤皮肤。另外,紫外线可通过空气折射,从不同角度对皮肤造成伤害。

误区5:防晒霜只需薄薄涂一层,一天涂一次?

防晒效果的好坏与防晒霜的涂抹量和补搽频率有关。防晒霜涂一次并不能保持一整天,出汗易将防晒霜冲掉,需每2~3小时补搽一次;如果是烈日下连续暴晒,则60~90分钟后就应重新涂抹一次,以保证防晒效果。除了面部,其他暴露在外的如颈部、手臂、耳朵等也要涂上防晒霜。下唇易受日光损伤,要使用有防晒功效的唇膏。紫外线易导致毛发干枯粗糙、失去弹性和光泽,可用防晒摩丝。

此外,防晒霜使用最大误区就是涂抹不够量。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推荐,涂搽量以1分币大小产品涂敷于全面部为宜;若涂抹全身,至少要30毫升防晒霜,其中每条腿5毫升,前胸和背部各5毫升,两条胳膊共5毫升,脖子和脸共5毫升。

误区7:吃防晒糖丸能防晒?

有明星在综艺节目中向观众推荐了一款防晒糖丸,号称吃糖就能防晒,一时间懒于涂霜抹粉的人们纷纷“种草”。然而,专家表示,口服产品能防晒尚无科学依据。

防晒丸的主要成分一般为植物提取物和各种维生素,本质上多是抗氧化剂。皮肤晒伤以后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,产生自由基,从而使肤色变得暗黄,黑素合成增加,加速皮肤的衰老。抗氧化剂只能抑制晒后细胞的反应,但是无法真正将皮肤和紫外线隔绝,所以防晒糖能防晒这一说法并不科学。

而且对于口服产品来说,抗氧化成分是否能被皮肤组织吸收,吸收的量有多少,以及吸收后可以维持多长时间后才被代谢掉,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验证。